这段时间孩子入睡时总会在半夜惊醒,同时嘴里念叨:“大怪兽,有大怪兽。”并且喜欢用被子把头全部蒙住,显示一副害怕的样子。
并且到了半夜,女儿总要妈妈起来把灯打开。
妈妈深感奇怪,孩子为何变得如此胆小。
记得之前临睡前,妈妈给她的入睡法宝是睡前四本书或者做几页贴贴,读完或做后,她便安然入睡。有一天,妈妈翻出了很久不用的“小天才”,一拿出来,孩子便爱不释手,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和动画片。
而且自从去年家里遭遇大事后,她变得更加敏感且多虑。
一、孩子为何变得如此担心黏人了呢?其实是孩子的情感安全出现了障碍。
恐惧是一种原始的感受:它常常引发愤怒,在面对陌生人时与情感自恋功能交织在一起。——罗尼·索兰
人有八大重要的安全感,而排在首要的就是情感的安全感,然后是身体的安全感。对于孩子而言先是情感安全然后是身体安全。
所谓情感安全感就是要和所爱的人在一起。父母离婚或恋人分手都会消减情感的安全感。对于孩子而言,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发生重大事情,也会消减孩子的情感安全感。
二、孩子变化原因:家庭遭遇重创+家长忽略变化
家庭遭遇重创
我发现女儿出现变化是从去年哥哥离开以后开始的。因为她跟哥哥关系还可以,当哥哥有一天突然没有在家里出现时,她觉得很纳闷,不停地追问哥哥去哪了,哥哥去哪了,我怎么看不见他呢?爸爸妈妈觉得她很小不方便如实回答,只是很模糊地告诉她哥哥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当时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回答,会给她带来潜意识心灵上的创伤。但是,在后面的一系列行为中发现,她受伤了。
她觉得哥哥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,是爸爸妈妈把哥哥送走了,她担心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带他,所以第二天要送他去上幼儿园的时候,她不愿意去,要留在家里面,即便去上幼儿园,必须爸爸妈妈一起陪她去,少一个人都不行,所以我感觉到她当时心里其实是很惶恐不安的,从那个时候开始,她就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。
再后来,我们搬了家。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。
再后来,爸爸为了排遣内心的悲伤,每天晚上都出去打麻将,十一二点回来是常事。
每次爸爸出门,她就开心担心爸爸什么时候回来。爸爸不回来,她就不睡觉。
也就是从那时候起,到了晚上四五点的时候她总会从梦中惊醒,叫妈妈开灯,台灯还不行,要开大灯。如果不开灯,她就会哭,然后吵着不睡。
所以每天到了凌晨四五点他哭闹着要开灯时,我就赶快给她开灯,安抚她,平息她内心的焦虑,哄着她慢慢进入梦乡。
家长忽略变化
当时女儿出现变化的时候,我和先生并没有很好地去安抚她。
因为当时我跟先生也沉浸在痛苦之中,所以有一段时间,我们是用电视或者是小天才去打发她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她未加选择地观看了一些很不好的动画片,比如说《开心超人》、《熊出没》。
这些动画片的主题是很好的,《开心超人》是为了帮助弱小者,《熊出没》是拯救森林。
但是孩子年龄小,理解不了那些动画片后作者的深意,她们都是很直观地感觉剧情变化和自己内心的走向。看到开心的地方会开心,看到里面出现大怪兽时,她就会非常的恐惧不安,觉得那些随时怪兽会从电视中跑出来把她抓走。
晚上上床时,她总是用被子蒙住头,说有大怪兽,看到黑暗的角落就满心忧虑。
三、从声光色触入手:弥补孩子情感安全,剔除孩子内心阴影
1、声
声,即声音输入,输入积极的内容。
语言暗示
语言暗示,一般以积极向上为主,让孩子勿焦虑勿担忧。表达方式和表达顺序非常重要。
比如我们常说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,前者寓意消极,后者寓意积极。
女儿遇到刮风时,常担忧道:“风会不会把我们家的房子刮倒呀?”看到打雷闪电时,就会担心雷会不会打到我们。
如果家长说会,孩子会更加担忧,但是如果肯定地告诉孩子,一般小风是刮不倒房子的,我们呆在房子里,就不会被雷打。这样明确地告诉孩子,孩子内心就不会那般焦虑。
内容输入
有段时间,睡前看了一些不良的动画片,里面总是有大怪兽或者大怪物之类的,孩子看了,心理难免留下阴影,所以为了缓解孩子睡前不适,妈妈跟孩子做些卡通贴纸,或者讲一些开心的故事,或者提问孩子一天的经历,回忆好的经历,遗忘不好的事情。
无论是声音输入还是亲子阅读,都是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密感,弥补孩子情感方面的欠缺。
2、光
黑暗游戏
孩子害怕黑暗,跟孩子本身胆小有关,也与平时的外界输入有关。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,黑暗就意味些害怕,意味些可恶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女儿拿起爸爸的手机,玩起来手电筒。白昼下玩手电筒,感觉不到光影的变化,如果是换做黑夜中,追逐影子,也许更富有乐趣,让孩子在乐趣中消弭对黑夜的恐惧。
于是,某个晚上,我打开手电筒,关上灯,伸出手,让女儿看着灯光透过手指投射到墙壁上阴影变化,寻找黑暗游戏中的乐趣。
慢慢地,妈妈发现女儿没那么怕黑了。
躲迷藏
躲迷藏也是一种消除黑暗恐惧的方式。特别是晚上,当然一切都要在可控的情况下。
爸爸故意躲在黑暗的角落,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寻找。开始时,孩子会怕,不敢到黑暗的角落去,多做了几次,时间长了,貌似黑黑的角落也没有那么恐怖,孩子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。
无论是做黑暗游戏还是躲迷藏,最好能坚持一段时间,当一切成为了习惯,恐惧就会慢慢抛之脑后。
3、色
以前睡觉,妈妈准备的台灯是日光白灯,不但刺眼而且无法调节明亮。一旦关闭,反差对比强烈,极易让人陷入黑暗中,不仅造成视觉的不适,还会对对孩子心里产生不适。
于是,妈妈另外购置了一个可以调节明暗的黄光系列的台灯,一开始从白光变成黄光,女儿有些不适,妈妈为了帮助女儿适应,先把黄光调至最亮,然后根据女儿的入睡情况调节灯光的明亮,从亮渐暗。
担心女儿会半夜要求妈妈开灯,所以当女儿翻动时,妈妈马上摇控开启小黄灯,调至最亮,待女儿明白有灯在时,遂放心入睡,妈妈调节光线强度以至慢慢关闭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,现在女儿晚上醒来不会再要求开大灯,只要有光线存在,她就感觉到安全。
4、触
据有关专家分析,适当地触摸也有利用释放孩子焦虑的情绪。而推荐首页的就是卷席筒游戏。
卷席筒游戏
家长将孩子用毯子或者被子将孩子包裹,然后抽拉毯子或者被子的一头,让毯子或者被子抽离,随着毯子或者得被子抽离,孩子的身体也在不停地向前滚动。毯子或者被子与孩子身体也在不停地接触摩擦,在被包裹和摩擦中获得身体的满足和安全感。
泡澡
孩子自胚胎发育时就生活在妈妈的羊水中,孩子天生喜欢水也是很正常的,为了满足孩子对水的需求,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泡泡澡,对孩子的身体和感官进行适度的刺激。
我发现,经过一段时间的疗育,女儿慢慢地不再夜晚突然醒来要求开灯了,也渐渐适应了爸爸的晚归无法入睡的情况。
英国作家理查德·泰普勒在《极简父母法则》中说,当家庭遭遇重大事情时,有时孩子比我们恢复的还要慢,我们要重视孩子的反应,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,也许通过这些支持,孩子会变得更独立、更富有同情心、更坚强!